安徽日报记者 何雪峰 安徽日报通讯员 李艳龙振兴配资
“烙画这门手艺,讲究因画施‘烙’。电烙铁的快慢、火候、角度、轻重都得跟着画面走。”近日,砀山县美术馆的创作室里,安徽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丽建正握着电烙铁,手把手教学生和非遗爱好者在宣纸上创作。
只见他盯着宣纸大小略一思索,手腕轻转间先烙出物象的轮廓,定下整体布局;随后换用细头烙笔,一点点勾勒叶脉、晕染光影,片刻工夫,一幅《秋荷图》便在纸上显形。荷叶的苍劲、荷花的清雅,全凭烙铁烫出的深浅褐痕生动呈现。
“烙画古称‘火针刺绣’振兴配资,近名‘火笔画’‘烫画’等,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。它源于西汉,盛于东汉。2022年9月,砀山烙画被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。”谈起烙画的发展历史,国丽建娓娓道来。
因祖辈精于木板烙画,国丽建自小便特别爱好烙画艺术。30多年来,他潜心钻研,埋头于烙画的研究与创作。从最初在树枝、葫芦、麦秆等常见材料上尝试,到如今能在绢、毯、布等多种材质上信手拈来,国丽建不断拓展着烙画的表现空间。尤其是宣纸上烙画,更是他的一绝,既有国画的韵味,又有工笔的真切。
在烙绘工具方面,国丽建将单一的烙针或烙铁换代为专用电烙笔。这种电烙笔不仅能保持恒温,大大加快了烙画的速度,而且部分先进的电烙笔还可随意调温,使烙画这一古老的创作方式具备了前所未有的表现能力;在材质选择上,国丽建大胆突破。木质烙画不易携带和运输,他便将目光投向了软质材料。经过多年的尝试,他成功掌握了在宣纸、丝绢等软质材料上烙绘的技巧。根据碳化程度的不同,在宣纸上形成深浅、浓淡、虚实的变化,再通过艺术再创作,使宣纸烙画、丝绢烙画成为烙画中的精品。他的宣纸烙画,既有传统烙画的古朴质感,又有宣纸本身的细腻韵味,二者相得益彰。
随着烙画技艺日渐成熟,国丽建的长幅烙画作品在艺术界获得更多的认可。像《五牛图》《八骏图》《九龙图》以及山水、梅兰竹菊、人物仕女等题材的四条屏,都受到收藏者的喜爱。他烙绘的《清明上河图》《富春山居图》《万里长城》等巨幅烙画作品,在技艺表现上尤为突出。
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,这个身份让国丽建深感责任重大,“我既然肩负起了这份责任,就一定要让烙画这一非遗走进更多人的生活。”
他将烙画艺术与现代生活相结合,大力发展葫芦烙画。他与农户签订葫芦种植回收协议,每年收购大量葫芦,既带动了当地农业生产,又为烙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。同时,他借助“电商+直播”的东风,将葫芦烙画销往全国各地,让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现代市场中找到了新的落脚点。
此外,国丽建还致力于烙画技艺的传承与推广。他把烙画艺术的烙绘方法总结成文字,并配上图片,录制成视频,通过网络平台传播,为世人学习烙画技术提供便利。他还走进学校、社区,开展烙画讲座和培训活动,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烙画爱好者,让烙画艺术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。
“烙画艺术是一种民间艺术,它根植于民间振兴配资,凝结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。”国丽建说,在非遗传承中,他正在把烙画艺术传承与农业生产、现代生活有机结合,让老手艺焕发出新光彩。
嘉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